中国弹簧网 - 弹簧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财经信息 | 弹簧常识 | 弹簧技术 | 企业管理 | 市场行情 | 市场综述 | 行业动态 | 应用市场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市场综述 > 红色淄博:深埋地下70米,华东地区最大军事战备秘密场所,内部为什么是木地板带弹簧?
6.biz | 商业搜索

红色淄博:深埋地下70米,华东地区最大军事战备秘密场所,内部为什么是木地板带弹簧?

信息来源:springb2b.com   时间: 2021-06-11  浏览次数:13

  在山东是淄博市沂源县鲁村镇峨峪村北偏僻的山中,曾经隐藏着一个华东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战备电台——618电台。

  618战备电台距离沂源县城20公里,离青兰高速鲁村出口三公里,西距省城济南120公里,虽然目前已经开放,并成为国家AAA级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但在60年前,这里却是华东地区最神秘的地方,说它神秘,因为我们不知道原来这个世界还有很多曾经不为人知的秘密,也许这个秘密就在我们身边。当历史需要它沉默,它就一定会缄口,因为秘密的背后就是国家的利益。

  618战备电台的建设

  618战备电台原为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战备台,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适应国防需要,由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的杨德志将军亲自选址兴建的。在当年的战时状态,如果济南的省电台一旦被摧毁,就会马上启用这里的设备。

  1966年5月20日,一支军队悄然进驻沂源县鲁村镇峨峪岭渣石山,开始了不为世人所知的神圣使命。618台也从此落户沂蒙山,隐藏在大山的褶皱里,向世人传送着永不消逝的电波。

  沂蒙山地处山东省中部,出于战备的考虑,在这里建发射台,能把信号有效地发射出去。因为地处深山,敌人不容易发现,即使发现电波也不容易确定深山里的具体位置。

  地处沂源县鲁村镇峨峪岭的渣石山,山体结构是花岗岩,想要将一座花岗岩结构的大山掏空,施工难度可想而知。而且当时的建设是在绝密的状态下进行的,参与施工的工程兵各个连队拿到的都是分解以后的施工图,没有人知道完整的施工布局,就连当时的部队一号首长也弄不清楚挖这么长一个山洞到底是为了什么。

  据当时参与施工的工程兵某部范连长介绍,他们是1966年4月到这里来的,那个时候条件非常艰苦,这里除了一片荒山,什么都没有。因为要保密,所有的机械都是各自分解后运过来的。当时从接到调令一直到工程竣工离开这里,所有的人始终不知道挖这个洞是做什么用的。因为在来之前已经作为一项命令下达到连队。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他们要做的,就是保证施工进度,保证工程质量。

  当时的峨峪岭是一片荒山秃岭。没地方住,官兵们就自己和泥巴脱坯垒成墙,上面再搭上草席,晚上就住在这种简陋的棚子里。天气好的时候还好过,如果遇上阴天下雨,外面下大雨,草席棚子里下小雨,这一夜可就没法睡了。在那个几乎没有人烟的地方,吃水问题都解决不了,官兵们就自己打了三口小土井。

  历时一年三个月的时间,长度为245米的山洞一期——东西走向工程顺利竣工。后来的二期——南北走向工程也完成了。但是这毕竟不是一个普通的山洞,既然是战备电台,就要保证一旦发生战事,能发挥电台的一切功能。1970年,广播设备开始调试安装。

  没有硝烟的战场

   信号弹、定时炸弹这些东西,今天我们只能从电影、电视剧里看到,但是在七十年代的618战备台,却并不稀奇。

  1971年,正是618战备台安装调试设备的时候。技术人员当中有一对年轻的情侣。一天的工作结束之后,两个人走出山洞来到一片静谧的小树林。突然,不远处的草丛里有个黑影一闪而过,高度警惕的他们马上意识到有问题,于是女同志赶紧回去喊人,男同志则蹲在原处盯住黑影。几分钟以后,后援队伍赶到,将那个“黑影”一举抓获。后经查实,那是一个潜伏在当地鲁村煤矿做矿工的台湾特务,已经潜伏大陆三年之久,他昼伏夜出摸清了战备台的位置,正准备发射信号弹的时候被擒获。

  工程人员保持如此的高度紧张一点都不稀奇,因为当时一切工作都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618台的筹建人员是由济南军区委托山东广播电视厅组织的一批技术骨干,加上一部分复员的解放军战士。这些复员战士经过短期的培训后就被派到了大山里。开挖山洞的工程兵走后,坑道内所有的机器安装和设备调试的工作都落到了这些人身上。当时一共是8个人,最年轻的只有24岁。每个人在来之前都受过专门的培训——保守秘密。有一对夫妻同时接到调令,两个人只是跟对方说要去外地,没想到的是,他们居然来到了同一个地方,他们所要执行的也是同一项任务——安装调试无线发射设备。

  当时各系统的安装任务都很重,发电机、变压器、高低压配电柜……一切笨重的物体,都是靠滚木、倒链运入洞内,坑道里所有的机器设备和所需要的一切物资,都是他们靠肩挑手提,用最原始的办法来解决。因为要保密,安装调试都得按分解图纸,各自组装。从风、水、电安装到发射机调试,所有的电焊、土建都是自己干。除了电、水、风、烟的问题外,他们还考虑到了油的问题。在西洞口,他们自己挖了一个储油的油库。定时储存足额的柴油,以备战时所需。这个油库还直通发电机。当突然断电后,可以打开开关,柴油直接进入发电机组,可以供整个洞的照明及无线发射所需。

  到1974年,安装调试工作顺利完成。

  如今的618战备电台旧址

  618台是为战时需要而建设的战备电台,因战争没有爆发,618电台也就没有派上用场。从1974年开始,618只是作为中继站,转播着山东台的广播信号。尽管如此,它深埋地下70米的掩体工程依然牢不可摧,山洞里齐备的设施依然展示出当时设计的专业性和前瞻性。如今,山洞在搁置了40年之后重新得到了开发,山洞被重新发掘整理,洞内各个房间恢复了战备原貌,当年任何外人不得靠近、尘封了40年的战备重地,向世人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虽然也是山洞,但是618台的山洞可不是一般的山洞。战备台为了适应战时之需,必须起到三防作用。所谓三防,是指对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的防护。一旦发生战争,即便是核战争,要求战备台依然可以发挥正常的功能。

  洞内建筑适应战时要求,设计有能抗击原子弹冲击波的防护门、自动关闭进风闸、抗冲击消波室、喷淋滤毒滤尘室和可进行内外循环的通风系统。进洞的时候,要先拐一个弯,这个弯是为了减缓炸弹爆炸后的强大冲击力。30公分厚的弧形拱门是用来防核冲击波的,它由钢筋水泥制成,上面还安装了自动装置。这些都是618台的建设者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钻研出来的。现在的自动锁已经很普遍,但是在40年前,可没有几个人知道。

  进入大门后,会看到一边两个一米多高的小洞,这几个洞是用来放鹅卵石的,叫消波洞。当冲击波进来后,经过消波室一米多高的鹅卵石多方向反射,冲击波的力量就减弱了,不至于构成威胁。就是敌人在外面放毒气的话,他们也有解决的办法。大门落锁后,洞口完全密封,毒气是进不来的。在通风口处,他们设置了一道关卡,如果有毒气进来,先经过鹅卵石的过滤,然后经过化学物过滤,再经过水的喷淋,纱网过滤……经过层层的过滤后,再厉害的毒气也就化解了。因为洞内设备都是精密仪器,对外部环境的要求很严格,经过他们设置的通风系统后,洞里的空气四季恒温,保证了机器的使用寿命。直到今天,通风系统还是用的40年前的设备。据专家介绍,这些设备性能稳定,还能继续使用下去。

  穿过厚薄不同的四道门之后就进入了山洞长长的走廊里,走廊两边有大大小小一共70间屋子。这些屋子都是按照转播设备的技术要求而建设的。

  洞里播音室设备的安装也是体现了匠心的。播音室安装了木地板,木地板下还装了弹簧,人踩上去感觉地板都有弹性。即使外面有敌机轰炸,播音员在里面讲话也不受影响,不回音,音质好。直到现在,播音室的木地板还完好无损。

  不仅如此。洞中还有自备水,柴油库。即使战争来临,洞中大小四个水库的水也够山洞的人们生活饮用了。这些水都是天然的矿泉水,水中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因为洞内温度恒定,就像放在一个天然的大冰箱里,水库的水就不会变质了。到现在,洞里还在使用这几个水库的水。而自建的柴油库则可以保证燃料的供应。洞中俨然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

  历史赋予国防教育重任

   走进618战备电台洞内,长长的通道,井然有序的房间,“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标语映入眼帘,让我们仿佛感受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战斗情景和工作氛围。走出洞外,时空转换,呈现在眼前的是和平年代的一派田园风光。听听鸟鸣,闻闻花香,看看美景,让人更能体会到和平的弥足珍贵。

  2005年,为了实施中央村村通工程,使沂蒙老区的人民早日看上电视,听上广播,尽快脱贫致富,淄博广电总局党委将618台的管理工作接了过来。自从618台归淄博广电总局管理后,局党委给了618台一次发展的机遇。党委不仅拨专款修了鲁村到618台的公路,还充分利用战备台的资源,把这里建成了淄博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618战备台的老一代建设者用热血和青春创造了50多年前的历史,今天的618战备台正在发挥着国防教育的光辉,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着今天的历史。让我们记住历史,记住创造历史的人们。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弹簧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