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劲简说
太极内劲,无论是本劲、首劲、用劲以及变劲,其功用除了修性养生、常葆青春,就是发劲制人、自卫防身。从临阵用劲的角度讲,发劲是内劲的终极运用,前面所说的懂劲、听劲、接劲、粘连黏随以及化劲等等,都要落实到发劲上来。所以发劲之道,不可忽略。
但是,实践中往往出现善于化劲而不善于发劲的现象,主要有性格及修为两方面的问题。有的性格内向,不习惯于“出手”,有的则欢喜“出手”,因此修炼的效果就不同,造成了善化不善发的问题,这不符合太极拳“万法归一”的整体要求。
就拿攻防来说,如果只化不发,固然功深者能常常使对方失误而取胜,但在千变万化的回合中难免为人所乘。因为你不发劲,就会留给对方一点回旋余地,哪怕很微小的一点,对方就有机可乘,反被其发出,所以“善化不善发”并非上上之策。
当然,练太极拳主要目的是性命双修,在明明德;练推手防身,也不是逞强好胜,但也不能授人以柄,自取败道。应当全面发展,攻守兼备,德艺并进。
功分三乘
一般说,发劲就是把内劲由内向外发出去,以制人为目的。太极拳的发劲与众不同,它是遵循圆形运动的原理把内劲发出去的,即半圈化劲、半圈发劲。化劲呈圆形,发劲则顺循圆周切线呈直线发出,发出后又回归圆周运行,即所谓“圈中化、圈中发”是也。其圈行的大小,标志着功夫的深浅,一般分为初、中、上“三乘”。
初乘者,所磨圆圈较大,其半圈化、半圈发的轨迹很明显,这属于大圈化发的那种发劲。
中乘者,所磨圈形较小,虽然也能看到半圈化、半圈发的轨迹,但圈形要小得多,这属于小圈化发的发劲。
上乘者,则为无圈之发劲。功夫越深,越不见其圈,似乎只发不化,其实发中有化,化即是发,是化发合一的发劲。
有圈与无圈
太极圈分为有圈与无圈两类。有圈者,即有形之圈,看得清的圈,如初乘之大圈、中乘之小圈,皆为有形之圈,属有圈一类。
无圈者,指外形看不见的圈,只是意念上有圈,所谓“有圈之形,无圈之意”也。意圈虽属无圈,实为有圈,因为一点也是圈。那种一触即发的“触”,一拍一弹的“拍”与“弹”,都是使的点圈、意圈。这属于化即是打,打即是化的高超境界。
有圈与无圈,还可用一句名言来印证分析,“引进落空合即出”,是拳家常挂嘴边的一句格言。此话概括了引化与发放的过程及其方法。过程有长有短,可捷可缓。过程长、速度缓者,是有形的大圈;过程稍短、速度稍快者,是有形的小圈;那种看不见过程的、快捷的,就是意圈、点圈、无形之圈。
得机得势
发劲必须得机得势,认准方向,才能立竿见影,否则徒劳无益,甚至弄巧成拙。
得机,即对方失中失重,露出焦点之机。得势,即彼受制于我,我顺人背之时。
方向,发劲的着落点,无论上下左右、高低正隅,都要认准焦点方向发出。
意气发劲
发劲,并非单靠肢体动作,更要用意气发放,即以意领气,以气贯劲。一般情况是,化为吸气,发为呼气;开为吸气,合为呼气;升为吸,降为呼;提为吸,放为呼,以及进退转换过程中的小呼吸。
以走圈而言,即半圈吸、半圈呼,随着圆圈之大小,调节呼吸频率。那点圈、意圈的呼与吸,都在一点一念之间完成,称为拳势呼吸。
整劲弹发
太极发劲不是局部的劲道,而是整体内劲向外弹发,俗称整体弹簧劲,或说弹簧整劲。其核心是一个“整”字,即外在的形体动作与内在的精、气、神、劲练成一家,浑然一体。整劲发出时,要具突发性、爆发性,故有“发劲如放箭”
“发劲如弹丸”之说,像弹簧那样一弹而出。
弹簧劲的弹簧安在何处?应安在三层,下层在脚底涌泉,中层在命门,上层在肩窝。发劲时,脚底踏劲,命门坐劲,肩窝吐劲,三层弹簧同时弹发,专注一方,一发无遗。